肺隐球菌病是一种由新型隐球菌(有荚膜包绕的酵母菌)感染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内脏真菌病,以下是关于肺隐球菌病的一些具体信息:
-
病因:
- 主要是吸入空气中的新型隐球菌孢子而感染。隐球菌广泛分布于土壤、鸽粪等环境中,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吸入的孢子容易在体内形成感染灶。
- 免疫功能低下是发病的重要诱因,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受者、恶性肿瘤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的患者等,均易感染该病。
-
临床表现:
- 早期多数患者无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低热、轻咳,咳黏液痰等非特异性呼吸道症状。
- 随着病情进展,免疫抑制患者可能出现高热、呼吸急促、胸痛、咯血、气急、乏力、盗汗、体重下降等症状,严重者可并发脑膜炎,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等脑膜刺激征。
-
检查诊断:
- 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轻度和中度增高,中晚期可有贫血,血沉增快。
- X线检查表现为多样性,轻者仅表现为双肺下部纹理增加或孤立的结节状阴影,偶有空洞形成;急性间质性炎症表现为弥漫性浸润或粟粒样病灶;在艾滋病人中,更常见的表现酷似卡氏肺囊虫感染的间质浸润。
- 确诊主要依据组织病理学检查,在肺组织肉芽肿中找到隐球菌具有确诊意义。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检测血清或脑脊液中的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阳性尤其是高滴度者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
治疗:
- 药物治疗是主要手段,常用药物有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等。对于免疫功能正常且症状轻微的患者,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暂不用药或口服氟康唑治疗;对于有轻至中度症状、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给予氟康唑6-12个月的治疗;对于病情危重、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则采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
- 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并非首选治疗方法。
-
预后:
- 免疫力正常的人感染后多数可以自愈,预后良好。但对于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若不及时救治,病死率较高。
肺隐球菌病是一种严重的肺部真菌感染疾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及时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加强预防措施,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也是降低发病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