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坍落度,振捣控制,避免离析
混凝土浇筑后出现浮浆现象,需根据具体原因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一、浮浆产生的原因
-
坍落度过高 :外加剂掺量不当或用水量超标导致混凝土流动性过大,易出现浆体上浮;
-
离析现象 :粗骨料含量过高或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导致骨料与浆体分离;
-
振捣不当 :振捣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引发浮浆,需控制振捣时间并避免过度振捣;
-
模板漏浆 :模板支护不严导致漏浆,需检查模板密封性。
二、处理措施
-
调整混凝土配合比
-
降低坍落度至140-160mm,减少浆体上浮可能;
-
适当降低砂率,避免机制砂含量过高引发浮浆;
-
采用高标号混凝土或掺入保水增粘剂改善流动性,减少泌水离析。
-
-
优化施工工艺
-
控制振捣时间,避免过度振捣导致浆体上浮;
-
若混凝土初凝未完成,需及时停止振捣并清理导管,重新灌注;
-
长时间中断浇筑时,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如C15)后重新钻孔处理接口。
-
-
加强现场管理
-
检查外加剂质量,避免掺量不当或粉料缺失;
-
模板支护要严密,漏浆需及时修补;
-
建立混凝土坍落度实时监测机制,确保施工规范。
-
三、注意事项
-
避免错误处理方法 :不可通过撒干水泥表面水分或过度搅拌来消除浮浆,这可能导致面层起壳或混凝土强度降低;
-
少量浮浆的合理性 :少量泛浆属正常现象,表明混凝土正在正常收缩密实,但需结合整体质量判断。
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控制浮浆现象,确保混凝土结构的质量与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