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振捣后表面出现一层水浆,可能由以下原因导致,需结合具体现象综合判断:
一、常见原因分析
-
混凝土泌水
-
混凝土在运输、振捣或泵送过程中,粗骨料下沉导致水分上浮,形成表面水浆。
-
预防措施: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增加胶凝材料、调整砂率)、使用引气剂或高效减水剂、优化振捣时间(避免过振)。
-
-
浮浆现象
-
高流动性或泵送混凝土中,粉煤灰等轻质掺合料密度小于水泥,振捣时易上浮形成泡沫状浆体。
-
影响:降低表层强度、外观质量及耐久性。
-
-
振捣不当
-
过振 :导致混凝土分层严重,粉煤灰等轻质材料上浮。
-
振捣不足 :未消除孔隙,但通常伴随气泡未排出,与浮浆表现不同。
-
-
养护不当
- 天气炎热时未及时覆盖保湿,下层混凝土失水过快,形成表面水浆。
-
原材料问题
- 水泥浆比过高、外加剂掺量不当(如减水剂过量)导致流动性过大。
二、处理措施
-
调整配合比
增加胶凝材料用量,提高砂率,减少单位用水量,降低泌水风险。
-
优化振捣工艺
-
控制振捣时间(避免过振,通常不超过10秒)。
-
插棒均匀排列,快插慢拔,确保密实性。
-
靠近侧模时保持5-10cm距离,防止振捣棒触模。
-
-
加强养护
天气炎热时及时覆盖保湿,或采用洒水养护,确保水分补充及时。
-
控制原材料质量
严格把控水泥浆比,避免外加剂过量,减少浮浆产生。
三、注意事项
-
浮浆与泌水的区别 :浮浆多伴随泌水,但泌水不一定导致浮浆。
-
表面水浆的判断 :若水浆均匀且无泌水现象,属于正常施工现象。
-
质量标准 :振捣后混凝土应无气泡、表面平整,插入棒拔出时声音稳定。
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控制混凝土振捣后表面水浆现象,提升工程质量和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