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肾小管性酸中毒(RTA)是一组由肾小管功能障碍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及生长发育异常。其核心机制为远端肾小管泌氢障碍或近端肾小管重吸收碳酸氢盐(HCO3⁻)能力下降,导致体内酸性物质蓄积。
一、病因与分类
- 原发性
- 多与遗传相关,常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如先天性远肾单位缺陷,婴儿期即可发病。
- 继发性
- 疾病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活动性肝炎)、遗传病(镰状细胞贫血、马凡综合征)、钙磷代谢异常(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
- 其他因素:药物(维生素D中毒)、毒物、肾盂肾炎、梗阻性肾病等。
二、临床表现
根据病变部位分为两型:
- 远端型RTA(Ⅰ型):尿液酸化障碍,表现为多尿、烦渴、脱水、低钾血症,伴肾钙化、肾结石及骨痛、佝偻病样症状(如“鸭步态”)。
- 近端型RTA(Ⅱ型):HCO3⁻重吸收减少,以生长发育迟缓、代谢性酸中毒为主,但肾钙化较少见。
三、诊断与治疗
- 诊断:结合血尿电解质、阴离子间隙测定、氯化铵负荷试验等,确认高氯性酸中毒及肾小管功能异常。
- 治疗:
- 纠正酸中毒:口服枸橼酸钠、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
- 调节电解质:补钾(如枸橼酸钾)、补钙及维生素D(改善骨病)。
- 病因治疗:针对继发性疾病(如免疫抑制剂治疗自身免疫病)。
四、预后与注意事项
多数患儿需终身治疗,早期干预可改善生长发育及肾功能,但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肾钙化、肾衰竭等并发症。定期监测血尿指标、调整药物剂量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