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表面起皮脱落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过早干燥 :混凝土表面在干燥过程中,水分从混凝土中蒸发,导致表面变干。如果表面干燥过快,水分无法从混凝土中逃逸,会形成一层硬化的外壳,阻止混凝土下面的水分挥发,从而导致表面产生鳞片状的剥落现象。
-
水泥问题 :水泥过期或受潮结块会导致水泥活性差,强度下降,引起混凝土表层强度降低导致起皮现象。
-
砂和骨料问题 :砂过细或含粉量大、粗骨料配合比差等问题都会影响混凝土的保水性和强度,导致表面起皮。
-
混凝土生产问题 :混凝土生产时搅拌不均匀、水灰比不当等也会导致混凝土强度下降,引起脱皮。
-
表面积水 :混凝土表面积水造成的,由于南方在夏季降雨量的关系容易发生洪涝,而南方的水泥路面在水的浸泡下,容易发生的病害时起皮。如果是底板,很可能是由于基坑中积水未排除,混凝土浇筑时这部分水泛到上一面来了,造成表面积水。
-
水灰比过大 :由于重力的缘故,混凝土中较大的颗粒会沉到混凝土底部,较小、较细的颗粒会到混凝土的上部,而水则到混凝土的外面,这类现象较泌水。泌水现象是无奈打消的,只能缓解。水灰比越大,泌水现象越重大,表层存的水越多。如许在混凝土外面就会构成浮浆层,浮浆层含水量大,强度低,不耐磨,就表现为起皮。
-
砂的粒径过小,含泥量偏大 :由于细沙具有较大的干缩性、需水量密切保水性能也比较差,所以在混凝土凝固过程中,水泥和细沙是很难进行黏结的,严重降低混凝土表面的强度。混凝土泌水程度会随着砂粒径的变小而变得越来越严重。当混凝土中存在过大的含泥量时,混凝土中便会存在水泥颗粒,混凝土凝固时间、水泥水化时间便会延缓严重降低混凝土表面的强度,进而引发混凝土路面起皮现象。
-
水泥强度品级低,或应用过时、受潮、结块的水泥 :水泥的强度间接决定混凝土的强度,当应用劣质水泥或由于水泥保留欠妥,招致水泥强度品级低落,都邑低落混凝土的强度,发生起皮现象。水泥受潮结块,会构成混凝土搅拌不均,发生局部结块现象,混凝土凝固时间不均匀,导致混凝土耐磨性、硬度、强度下降,进而引发起皮现象。
-
施工不当 :振捣过度,造成砼严重析水;二次抹面不当或没有进行抹面,抹面时间过早或过晚,抹面时发现析出水较多而另加过量的水泥补面等都有可能造成混凝土表面起砂。
-
成型养护不当 :湿养护过度,如在砼表面硬化前被大水冲刷;湿养护不足,砼内水分蒸发散失;湿养护过早,成型后未到初凝即过早浇水等。
-
环境因素的影响 :如施工环境空气中 CO 2 浓度较高,与水泥凝胶中的 Ca(OH) 2 作用后使其表面碱度降低导致硬化不良;已经硬化的砂浆和混凝土在未达到一定强度之前经常受到曝晒、风吹、雨淋、干湿循环或碳化作用等等。
-
温度的影响 :如养护用水太冷或太热,使养护温度与混凝土水化温差太大;在施工浇注初期气温突降或遇霜冻、雾浸等。
-
抹面操作不当 。
-
水泥及集料中碱含量、碳含量等危害元素超标 。
-
浇筑后保养不规范 :温度过低,保湿不够,养护不到位造成起皮。
-
砼配合比例不对 :造成水泥水化阶段不稳定,固化效果差,形成起皮。
综合以上原因,可以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处理,以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完整性和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