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如下:
一、振捣不实
-
麻面
表面缺浆粗糙,出现小凹坑,无钢筋外露。原因包括模板未清理干净、振捣不密实、气泡未排出等。
防治措施 :模板表面湿润并清理杂物,分层振捣至气泡排出,必要时修补麻面。
-
蜂窝麻面
局部酥松,砂浆少,石子多形成空隙。原因涉及配合比不当、搅拌不均匀、下料过高未设串筒等。
防治措施 :调整配合比,分层下料并振捣密实,修复严重蜂窝可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填塞。
-
孔洞
结构内部空隙,局部无混凝土。多因钢筋密集部位漏振、模板孔隙未堵严等。
防治措施 :分次下料,清理模板缝隙,漏振部位补振或浇底浆。
二、裂缝问题
-
收缩裂缝
混凝土凝固时水分蒸发导致表面收缩。原因包括温度变化、湿度低、配合比不当等。
防治措施 :优化配合比,减少水分蒸发(如覆盖保湿),控制施工温度。
-
温度裂缝
混凝土内外温差较大时产生。多见于大体积混凝土,未设置冷却措施。
防治措施 :采用分层浇筑、冷却水管降温等技术。
三、其他常见缺陷
-
露筋
主筋、负筋外露。原因包括钢筋保护层垫块不足、振捣不实、拆模过早等。
防治措施 :保证垫块间距和厚度,振捣后养护,避免过早拆模。
-
缝隙夹渣
施工缝处未清理或浇浆不均,夹杂杂物。多见于柱头、梯板脚等部位。
防治措施 :施工缝清理彻底,浇底浆并养护。
-
表面不平整/位移倾斜
混凝土浇筑不均匀或模板支撑失效。原因包括模板拼缝不严、振捣不实等。
防治措施 :模板加固,分层振捣,控制浇筑高度。
四、施工缝处理不当
-
位置选择不合理,未清理干净或底浆不均匀,导致漏浆或钢筋位移。
-
防治措施 :优化施工缝位置,清理后浇底浆并养护。
总结
防治混凝土浇筑缺陷需从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模板管理等多方面入手,规范振捣、分层浇筑,并加强养护,可有效减少质量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