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常见于秋冬季,因此也被称为“秋季腹泻”。以下是这种疾病的主要特点、症状和防治措施:
1. 病原体特点
轮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粪-口或口-口途径传播
2. 发病季节和人群
- 季节:多发生在秋冬季节
- 人群:主要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年龄越小,症状可能越重
3. 主要症状
- 腹泻: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每日可达数次甚至十余次,大便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脓血和黏液
- 呕吐:频繁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
- 发热:体温可升高,多为中低热,部分患儿可出现高热
- 腹痛:常表现为阵发性的脐周疼痛,程度轻重不一
- 脱水:由于腹泻和呕吐,患儿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出现皮肤干燥、口唇干裂、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
- 精神状态改变:患儿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嗜睡等表现
4. 发病机制
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小肠黏膜,导致小肠绒毛受损,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进而引发腹泻和呕吐
5. 诊断
确诊主要依靠大便轮状病毒抗原的检测
6. 治疗
- 补液:主要采用口服补液盐溶液预防脱水,对于严重脱水或有并发症者需静脉输液治疗
- 对症治疗:包括止泻药和抗病毒药物,但目前没有特效药,不能滥用抗生素
- 饮食调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蒸蛋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7. 预防
-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定期消毒餐具和玩具。
- 接种疫苗:3岁以下孩子可每年服用1次轮状病毒疫苗,3-5岁期间服用1次即可。
8. 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及时补液和适当治疗,大部分患儿在一周内可自然痊愈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家长应特别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和个人防护,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