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acute infectious 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 ATIN)是一种以肾小管和间质的炎症为主要特征的肾脏疾病,其病因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细菌感染
细菌是最常见的感染源,常见的致病菌包括:
- 大肠埃希杆菌
- 副大肠杆菌
- 变形杆菌
- 分枝杆菌
- 葡萄球菌
- 克雷白杆菌
- 产气杆菌
- 产碱杆菌
- 铜绿假单胞菌
- 粪链球菌
2. 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也是引起感染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的重要原因,常见的病毒包括:
- 巨细胞病毒
- 汉滩病毒
- 腺病毒
- 肠道病毒
3. 真菌感染
真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相对较少见,但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病因,常见的真菌包括:
- 组织胞质菌
4. 螺旋体感染
螺旋体感染,如钩端螺旋体病,也是引起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的病因之一
5. 原虫感染
原虫感染,如疟原虫感染,也可能引起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
6. 其他感染因素
除了上述常见的感染源外,其他病原体如立克次体等也可能引起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
7. 免疫反应
感染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的发病机制不仅仅是病原体直接侵犯肾间质,还可能通过免疫反应介导。例如,细菌或其毒素对肾间质的免疫损伤,感染因子直接侵入肾间质引起炎症反应等
临床表现
感染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包括:
- 寒战、高热
- 肾区疼痛和压痛
- 尿痛
- 白细胞尿、脓尿和菌尿
- 肾小管性蛋白尿、镜下血尿、管型尿
- 尿比重和尿渗透压明显下降
- 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衰竭
诊断和治疗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如尿常规、细菌培养等。治疗原则包括:
- 寻找并去除病因
- 积极控制感染
- 维持足够的尿量和水电解质平衡
- 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感染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的病因多样,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但病毒、真菌、螺旋体和原虫感染也可能引起该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