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是一种由病原体直接感染或免疫反应引发的急性肾脏炎症性疾病,其核心特征如下:
1. 疾病定义
属于急性间质性肾炎的一种亚型,主要病理表现为肾间质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及肾小管损伤,属于临床病理综合征。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 病原体类型:细菌(如大肠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均可致病,常见于肾盂肾炎、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
- 感染途径:病原体通过血液或尿路逆行感染肾脏,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或激活免疫反应,释放炎症因子加重损伤。
3. 临床表现
- 全身感染症状:寒战、高热(可达39℃以上)、血白细胞增高、乏力、恶心呕吐等。
- 局部肾脏损害:腰痛(常为剧烈钝痛或绞痛)、肾区压痛、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征;尿液检查可见白细胞尿、脓尿、血尿、管型尿及蛋白尿。
- 肾功能异常:尿量减少、尿比重及渗透压下降,血肌酐(Cr)和尿素氮(BUN)升高,严重时可进展为急性肾衰竭。
4. 诊断与治疗
- 诊断依据:结合感染史、典型症状、尿液/血液检查(炎症指标升高、肾功能异常)及影像学评估。
- 治疗原则:以控制感染为核心,根据病原体选择抗生素/抗病毒药物;辅以对症支持(如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重症可考虑短期糖皮质激素治疗,多数患者经及时治疗可逆转病情。
该病起病急骤,早期识别感染源并针对性干预对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