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性心动过速(Atrial Tachycardia, AT)简称房速,是一种心律失常状态,其特点是心房率超过正常范围。针对房性心动过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一、非药物治疗
-
迷走神经刺激
- 方法:包括按摩颈动脉窦、做Valsalva动作(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呼气)、刺激咽喉引发恶心反射等。
- 原理:通过刺激迷走神经,可减慢房室结传导,延长房室结不应期,从而减慢心室率,有时可能终止房性心动过速发作。但这种方法对部分患者可能无效,且存在一定风险,如颈动脉窦按摩可能导致晕厥等,因此操作时需谨慎。
- 适用情况:适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无明显症状的短暂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无法立即进行药物治疗时可尝试使用。
-
食管心房调搏
- 方法:将电极导管插入食管,通过电刺激食管来间接刺激心房,调整心房的节律。
- 原理:食管与心脏解剖位置相邻,食管心房调搏可模拟心脏的电生理活动,通过超速抑制等方法,使心房的异位起搏点受到抑制,从而恢复窦性心律。
- 适用情况:对于一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适宜进行药物治疗的患者,如孕妇、儿童等,可考虑使用食管心房调搏进行治疗。但该方法属于有创操作,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且可能存在一些并发症,如食管穿孔、心律失常加重等。
-
射频消融术
- 方法:经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等途径,将电极导管送至心房内,在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的指导下,找到房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或折返环路的关键部位,然后通过射频电流产生热量,使局部心肌组织凝固性坏死,从而阻断异常的电传导通路。
- 原理:消除房性心动过速的触发因素和维持机制,达到根治的目的。
- 适用情况:对于反复发作、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房性心动过速患者,尤其是特发性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射频消融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该手术成功率高,复发率低,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心脏穿孔、血栓形成、血管损伤等,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
二、药物治疗
-
洋地黄类药物
- 代表药物:如西地兰、地高辛等。
-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TP酶,增加细胞内Na⁺浓度,进而促进Ca²⁺进入细胞内,增强心肌收缩力;同时可抑制心脏传导系统,减慢房室传导,从而降低心室率。
- 适用范围:适用于伴有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的房性心动过速患者。但对于洋地黄中毒引起的房性心动过速则禁用。
- 注意事项:洋地黄类药物的治疗量和中毒量较为接近,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电解质和肾功能,防止中毒反应的发生。
-
β受体阻滞剂
- 代表药物: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替洛尔等。
- 作用机制:通过阻断心脏β受体,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减慢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肌耗氧量。
- 适用范围:适用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心率较快的房性心动过速患者,尤其是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 注意事项: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能会引起心动过缓、低血压、支气管痉挛等不良反应,对于患有支气管哮喘、严重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疾病的患者禁用或慎用。
-
钙通道阻滞剂
- 代表药物:如维拉帕米、地尔硫䓬等。
-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钙通道,减少Ca²⁺内流,从而降低心肌收缩力,减慢房室传导,降低心室率。
-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房性心动过速,尤其是对于伴有心绞痛、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更为适用。
- 注意事项:钙通道阻滞剂可引起心动过缓、低血压、便秘等不良反应,对于患有严重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患者禁用或慎用。
-
普罗帕酮
- 作用机制:具有负性肌力、负性频率作用,能降低心肌兴奋性,减慢心率,延长动作电位时间和有效不应期,抑制心肌的自律性和传导性。
- 适用范围:适用于多种心律失常,包括房性心动过速,但对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应慎用。
- 注意事项:普罗帕酮可引起口干、舌唇麻木、头痛、头晕等不良反应,过量使用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等。
-
胺碘酮
- 作用机制:属于钾通道阻滞剂,可抑制心肌细胞的钠离子、钾离子和钙离子通道,延长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间和复极过程,从而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 适用范围:可用于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心动过速,尤其适用于其他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患者。长期服用可预防心律失常的复发。
- 注意事项:胺碘酮长期服用可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肝功能损害、心电图QT间期延长等不良反应,需要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肝功能和心电图等指标。
房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方法多样,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具体病情、病因及患者个体情况。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