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特征
-
病因
- 由位于11号染色体的PYGM基因突变引起,导致肌磷酸化酶活性降低,糖原无法正常分解供能。
- 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父母均为携带者时,子女有1/4概率发病。
-
典型症状
- 运动不耐受:剧烈活动后(如跑步、爬楼梯)出现肌肉疼痛、痉挛、僵硬,休息后可缓解。
- 再振作现象:运动初期10~15分钟症状加重,短暂休息后突然改善,运动能力恢复。
- 肌肉无力:以近端肌肉(如四肢)为主,日常活动(提重物)可能受限。
-
并发症
- 横纹肌溶解:过度运动后肌肉溶解,引发肌红蛋白尿(酒红色尿)、急性肾衰竭。
- 呼吸衰竭/心肌病:婴儿期发病者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诊断方法
- 临床症状评估:结合运动后肌肉症状及再振作现象。
- 实验室检查:
- 血生化:血清肌酸激酶(CK)升高,运动后更显著。
- 基因检测:检测PYGM基因突变是确诊金标准。
- 其他检查:
- 肌电图(显示肌源性损害)。
- 肌肉活检(观察糖原沉积及酶活性)。
治疗与管理
- 目前无根治方法,以对症治疗为主:
- 避免剧烈运动:减少肌肉损伤风险。
- 运动前补充碳水化合物:如口服葡萄糖或蔗糖,可暂时提高运动耐力。
- 药物辅助:低剂量肌酸可能改善运动能力,但效果有限。
- 并发症处理:
- 急性肾衰竭需及时补液、碱化尿液。
- 严重心肌病或呼吸衰竭需支持治疗。
预后与预防
- 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成年后症状可能减轻,但需终身避免剧烈运动。
- 产前诊断是预防关键,对携带者家庭进行基因筛查可避免患儿出生。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治疗方案或检查细节,建议咨询儿科或遗传代谢专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