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CJD)是一种由朊病毒(Prion)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传染病,属于传染性海绵状脑病。其核心特征是脑组织出现海绵状变性、神经元死亡和快速进展性痴呆,死亡率接近100%。
一、病原体与类型
-
朊病毒特性
- 由异常折叠的朊蛋白(PrPSc)构成,无核酸,通过诱导正常朊蛋白(PrPC)变性实现自我复制。
- 耐高温、耐紫外线,常规化学消毒难以灭活,需132℃高压蒸汽消毒1小时以上。
-
主要类型
- 散发型(占85%):病因不明,多发于50-70岁。
- 家族型:由PRNP基因突变遗传,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医源型:通过污染器械、器官移植或生物制品传播。
- 新变种型(vCJD):与疯牛病相关,潜伏期长,多发于年轻人。
二、临床表现
-
早期症状(数周至数月)
- 疲劳、失眠、抑郁、记忆力减退、头晕、下肢无力。
- 易误诊为神经衰弱或抑郁症。
-
中期症状(数周后)
- 运动障碍:共济失调、肌阵挛(肌肉不自主抽搐)、步态不稳。
- 精神症状:性格改变、幻觉、视觉丧失。
-
晚期症状(数月后)
- 进行性痴呆、昏迷、去皮质强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 多在发病1年内死亡,少数病例可存活2-3年。
三、传播途径
-
高危传播方式
- 医源性传播:使用污染的手术器械、硬脑膜移植、神经外科手术。
- 食物传播:食用感染疯牛病的牛肉(新变种型)。
- 垂直传播:母婴传播(罕见)。
-
低风险途径
- 日常接触(如呼吸、排泄物)一般不传播。
四、诊断与治疗
-
诊断方法
- 脑电图(周期性尖波复合波)、MRI(基底节对称性病变)、脑脊液14-3-3蛋白检测。
- 确诊依赖脑组织活检或死后病理检查。
-
治疗现状
- 无特效疗法,以对症支持为主:
- 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控制肌阵挛。
- 镇静剂改善焦虑,营养支持延缓病情。
- 末期需呼吸机辅助呼吸、预防压疮和感染。
- 无特效疗法,以对症支持为主:
五、预防措施
-
高危人群防护
- 医务人员接触中枢神经系统组织时需严格消毒器械。
- 避免使用未经筛查的血液制品或器官移植。
-
公众预防
- 不食用来源不明的牛肉及内脏,尤其避免高风险国家的肉制品。
- 疑似患者应隔离,避免体液直接接触。
总结
克雅氏病是一种致命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快速进展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目前尚无根治手段,早期识别和严格防控传播途径是关键。若出现不明原因痴呆、肌阵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