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疾病类型
- 散发型(最常见,约占85%):病因不明,可能与正常朊蛋白自发异常折叠有关。
- 家族遗传型(约5%-15%):由PRNP基因突变引起,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医源型:通过污染的医疗器械(如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角膜移植或注射人脑垂体提取物传播。
- 变异型:与食用疯牛病牛肉相关,多见于英国青年,平均发病年龄约28岁。
2. 症状表现
- 早期: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失眠等类似神经衰弱症状。
- 进展期:快速发展的痴呆、肌阵挛(受声光刺激易诱发)、共济失调(行走不稳)、视觉障碍(视力下降、皮质盲)及锥体外系症状(震颤、肌强直)。
- 晚期:患者进入无动性缄默状态,最终因感染或中枢衰竭死亡,病程通常不超过1年。
3. 传播途径
- 朊病毒可通过污染的医疗器具、组织移植(如角膜、硬脑膜)或食用感染动物制品传播,但日常接触不会感染。
4. 诊断与治疗
- 诊断:结合临床症状(快速进展性痴呆、肌阵挛等)、脑电图(特征性“三相波”)、脑脊液14-3-3蛋白检测及病理学检查。
- 治疗:目前无有效疗法,以对症支持为主(如镇静、抗抑郁药),预后极差,患者多在发病后1年内死亡。
5. 预防措施
- 避免食用疫区牛肉及制品,规范医疗器械消毒(使用强碱溶液或134℃高压灭菌)。
克雅氏病因高致死率且缺乏有效治疗,需通过严格防控传播途径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