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泌素瘤的定义和特征
胃泌素瘤(gastrinoma),又称卓-艾综合征(Zollinger-Ellison syndrome),是一种罕见的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主要起源于胰腺的α1细胞,也可起源于十二指肠或其他部位。
- 主要特征:
- 高胃酸分泌:胃泌素瘤细胞分泌大量胃泌素,刺激胃壁细胞分泌过量胃酸,导致消化性溃疡。
- 难治性消化性溃疡:溃疡常为多发性、非典型部位,且对常规治疗反应不佳。
- 腹泻:部分患者伴有腹泻,可为水样或脂肪泻,严重时可导致脱水、低钾血症等。
-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部分患者可合并其他内分泌肿瘤,如甲状旁腺、胰腺、垂体等。
病因和发病机制
- 病因:胃泌素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约20%的患者与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MEN1)相关。
- 发病机制:胃泌素瘤细胞分泌大量胃泌素,刺激胃壁细胞分泌过量胃酸,导致消化性溃疡和腹泻等症状。
临床表现
- 腹痛:由于消化性溃疡所致,常为顽固性、难治性腹痛。
- 腹泻:可为水样或脂肪泻,严重时可导致脱水、低钾血症等。
- 烧心:近一半的患者有烧心的症状。
- 合并其他内分泌肿瘤:部分患者可合并其他内分泌肿瘤,如甲状旁腺、胰腺、垂体等。
诊断
- 临床表现:顽固性、多发性、非典型部位的消化性溃疡,伴有腹泻或其他全身症状。
- 实验室检查:
- 胃液分析:基础酸排量(BAO)>15mEq/h,最大酸排量(MAO)无明显增加,BAO/MAO>60%。
- 血清胃泌素测定:空腹血清胃泌素水平常>150pg/ml,平均水平接近1000pg/ml。
- 激发试验:如促胰液素激发试验、钙剂激发试验等,可帮助诊断。
- 影像学检查:如X线钡餐检查、B超、CT、MRI等,可帮助定位肿瘤。
鉴别诊断
- 消化性溃疡:以单个溃疡或胃、十二指肠均有一个溃疡多见,胃或十二指肠多发性溃疡相对少见。
- 胃癌:很少合并十二指肠溃疡,也无高胃酸和高胃泌素分泌特征。
治疗
- 内科治疗:
- 质子泵抑制药: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可抑制胃酸分泌。
- H2受体拮抗药: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可缓解症状。
- 奥曲肽:可降低血清胃泌素浓度和胃酸分泌。
- 外科治疗:手术切除是最佳治疗方法,可彻底切除肿瘤,消除高胃泌素分泌和消化性溃疡。
- 化疗:对恶性胃泌素瘤可采用化疗,如链佐星(链脲霉素)、5-氟尿嘧啶等。
预后
- 预后:胃泌素瘤的预后因肿瘤的良恶性、大小、位置以及是否转移等因素而异。良性肿瘤或早期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后预后较好,而晚期恶性肿瘤预后较差。
并发症
- 消化道出血:由于消化性溃疡所致。
- 溃疡病穿孔:由于消化性溃疡所致。
- 合并其他内分泌肿瘤:如甲状旁腺、胰腺、垂体等肿瘤。
胃泌素瘤是一种罕见的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