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盐性肾炎(又称肾性失盐综合征)的病因主要与慢性肾脏疾病导致的肾小管功能受损有关,具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常见病因
-
慢性肾小管间质疾病
- 慢性间质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是最常见的病因。
- 肾髓质囊性病变(如多囊肾)。
-
肾脏结构异常或发育问题
- 双侧肾发育不全、梗阻性肾病。
- 肾结核、肾钙化。
-
其他继发因素
- 肉芽肿性间质性肾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少见)。
- 先天性遗传因素(如假性醛固酮减少症)。
二、发病机制
-
肾小管功能障碍
- 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对醛固酮反应性降低,导致氯化钠重吸收减少,尿中大量排钠。
- 肾小管功能损害程度远超过肾小球,残存肾单位因溶质负荷过重引发渗透性利尿,加剧盐和水分流失。
-
电解质与代谢紊乱
- 低钠血症、低氯血症是核心表现,可伴随代谢性酸中毒。
- 血容量减少导致循环衰竭、低血压、脱水等症状。
三、原发与继发因素
- 原发性因素:多由慢性肾小管间质疾病(如肾盂肾炎、多囊肾)直接引发。
- 继发性因素:可能涉及遗传性肾小管功能缺陷或药物/毒素导致的肾损伤。
四、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需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Addison病)区分:
- 失盐性肾炎:尿醛固酮增加,皮质激素治疗无效。
- Addison病:皮肤色素沉着集中在黏膜和皱褶处,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总结
失盐性肾炎的核心病因是肾小管结构和功能异常,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如尿钠、醛固酮水平)和影像学(B超、CT)明确原发病。治疗以补充钠盐和纠正电解质紊乱为主,同时需积极控制原发肾脏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