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急骤丧失的疾病,常见于60岁以上人群。其特点是肾功能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可能伴随水电解质紊乱、尿毒症等严重并发症,需及时干预以逆转病情。
一、主要病因
-
肾前性因素(最常见)
由血容量不足或循环障碍导致肾灌注不足,如:- 严重脱水、失血、烧伤、败血症
- 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低血压或休克。
-
肾后性因素
尿路梗阻相关,如:- 结石、肿瘤(膀胱或盆腔肿瘤)、血块或药物结晶堵塞输尿管
- 手术误扎输尿管等。
-
肾性因素
直接肾脏损伤,包括:- 肾小球肾炎、急性间质性肾炎、肾动脉栓塞
- 肾毒性物质(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重金属、造影剂)或药物过敏。
二、典型症状
-
少尿期(1-2周)
- 尿量显著减少(<400ml/d)或无尿
- 水肿(全身、肺水肿、脑水肿)、高血压
- 高钾血症(四肢麻痹、心律失常)、氮质血症(恶心、呕吐、意识障碍)。
-
多尿期(1-3周)
- 尿量逐渐恢复(可达2500-3000ml/d)
- 可能出现脱水、低钾/钠血症,易并发感染。
-
恢复期(3-6个月)
- 肾功能逐渐恢复,部分患者遗留永久性损伤。
三、治疗原则
-
少尿期重点
- 控制液体量:按“前日显性失水量+400ml”计算,避免肺水肿。
- 纠正高钾血症:葡萄糖酸钙/碳酸氢钠静注,必要时透析。
- 透析治疗:适用于少尿>2天、血钾>6.5mmol/L、严重酸中毒或心衰患者。
-
多尿期管理
- 监测电解质,预防脱水及低钾/钠血症。
-
恢复期
- 增加蛋白质摄入,避免肾毒性药物。
四、预防措施
- 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
- 避免滥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 及时纠正脱水、感染等诱发因素。
五、预后与风险
- 死亡率高达50%,主要死因包括多器官衰竭、感染和心血管并发症。
- 早期透析可显著提高生存率,但老年患者因多合并基础病,恢复期较长,部分可能转为慢性肾衰竭。
如需更详细的诊疗方案或具体案例,可参考相关医学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