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病因与机制
- 长期高血压负荷:血压持续升高增加心脏后负荷,导致左心室代偿性肥厚,心肌细胞增粗、胶原纤维沉积,最终形成纤维化。
-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血管紧张素Ⅱ促进心肌细胞肥大和纤维化,加剧心脏重构。
- 血流动力学异常:压力与容量负荷共同作用,引发心室壁应力增加,导致心功能逐步减退。
症状表现
- 早期:可能无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度不适(如头痛、胸闷)。
- 进展期:
- 舒张性心衰: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嗽(尤其夜间加重)。
- 收缩性心衰:肺淤血、咳粉红色泡沫痰、双下肢水肿,甚至全身水肿。
- 全身影响:颈静脉怒张、肝大、食欲减退等右心衰竭表现。
治疗与管理
- 控制血压:
- 首选ACEI/ARB类药物(如卡托普利、替米沙坦),可逆转心肌肥厚。
- 联合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以减轻心脏负荷。
- 改善心功能:
- 心力衰竭时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缓解水肿,β受体阻滞剂改善预后。
- 生活方式干预:低盐饮食、戒烟限酒、规律运动,避免情绪激动。
- 严重病例:终末期需心脏移植或植入辅助装置。
预防与预后
- 早期干预:血压达标可显著延缓疾病进展,部分患者心脏结构可恢复正常。
- 定期监测:通过心脏超声、心电图等评估心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若高血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