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心病即高血压性心脏病,是由于血压长期升高使心脏负担逐渐加重,继而出现心室肥厚和扩张而形成的心脏病。以下是其相关信息:
- 发病机制:高血压时动脉血管压力过高,阻碍心脏泵出血液,心脏长期高负荷工作,出现心肌肥厚和僵硬度增加。肥厚心肌需氧量增加,但血供不能相应增加,导致心肌供血相对不足。久而久之,心肌结构发生重塑,造成不可逆转的心脏损害,心脏逐渐扩大,出现二尖瓣反流、主动脉瓣反流、心脏收缩功能变差等,最终可发展为心力衰竭。
- 症状表现:
- 心功能代偿期:患者可无明显自觉症状,或仅有头晕等高血压相关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在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因下,出现轻微的心悸、气短等表现,但休息后可缓解。
- 心功能失代偿期:患者会逐渐出现胸闷、心悸、呼吸困难,表现为活动后气促、不能平卧、夜间憋醒等;还可伴有咳嗽、咳痰,严重时可出现咯粉红色泡沫痰;也可能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下肢肿胀甚至全身肿胀等症状。
- 诊断方法:
-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有无长期高血压病史,以及高血压的控制情况。
- 体格检查:可发现心脏扩大,心尖搏动增强,心尖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等。
- 心电图检查:可显示左心室肥厚、劳损等改变,如左心室高电压、ST - T 改变等。
- 超声心动图检查:能准确测量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左心室壁厚度增加、左心室腔扩大、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减退等,是诊断高心病的重要手段。
- 胸部 X 线检查:可见心脏增大,以左心室增大为主,后期可能出现肺淤血等表现。
- 治疗与预防:
- 治疗:一方面要积极控制血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降压药物,如利尿剂、β 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拮抗剂(ARB)等,使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另一方面,对于已出现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要给予抗心力衰竭治疗,包括使用利尿剂减轻水肿、ACEI 或 ARB 改善心肌重构、β 受体阻滞剂降低心肌耗氧量、洋地黄类药物增强心肌收缩力等。
- 预防:主要是针对高血压进行预防和控制,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保持心理平衡等;定期测量血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高血压;对于高血压患者,要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避免血压波动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