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肠炎是指腹盆腔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时或治疗后,由于放射线对肠道的直接损伤和后遗损害而引起的肠道炎症。它可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故又称为放射性直肠、结肠、小肠炎。
病因和发病机制
- 照射剂量和时间:盆腔区放疗照射量超过一定阈值时,发病率会迅速增加。
- 肠道部位的敏感性:不同部位的肠道对放射线的敏感性不同,直肠最敏感,其次是小肠和结肠。
- 肠道活动度:末端回肠和远端结肠较固定,易受照射损害。
- 其他因素:如子宫切除后直肠受照射量增加,基础病变如动脉硬化、糖尿病等也增加发病风险。
临床表现
放射性肠炎的症状与病变部位相关,主要表现为:
-
早期症状:
- 恶心、呕吐、腹泻、排出黏液或血样便。
- 累及直肠者伴有里急后重。
- 持久便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 便秘少见,偶有低热。
-
晚期症状:
- 急性期症状迁延不愈或放疗结束后数月至数年出现显著症状。
- 结肠、直肠炎:腹泻、便血、黏液便、里急后重、大便变细、进行性便秘、腹痛、肠道狭窄、瘘管形成、肠梗阻等。
- 小肠炎: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腹胀、血样腹泻,晚期以消化吸收不良为主,伴有间歇性腹痛、脂肪泻、消瘦、乏力、贫血等。
检查
- 直肠指诊:可发现肛门括约肌痉挛、触痛、直肠前壁水肿、增厚、变硬、溃疡、狭窄或瘘道等。
- 内镜检查: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颗粒样改变、脆性增加、溃疡、肠腔狭窄等。
- X线检查:钡剂灌肠可见结肠黏膜不规则、肠壁僵硬或痉挛、肠段狭窄、溃疡、瘘管形成等。
- 其他检查:如粪便隐血试验、消化道造影、CT扫描等。
诊断
依据包括:
- 有放射治疗史。
- 有相应胃肠道症状。
- 检查结果符合放射性肠炎特点。
- 排除其他类似表现的疾病。
治疗
- 一般治疗:急性期卧床休息,饮食调整,限制纤维素摄入,腹泻严重者可采用静脉高营养疗法。
- 药物治疗:包括收敛解痉药、局部镇痛剂、粪便软化剂、激素灌肠、止血药、抗生素等。
- 手术治疗:肠狭窄、梗阻、瘘道等后期病变多需外科手术治疗。
- 中医治疗:养阴和胃,配合针刺等。
预防
- 合理选择放疗剂量和放射范围。
- 优化放射治疗技术。
- 定期随访。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放射性肠炎虽然是放疗常见的并发症,但通过合理的预防和治疗,可以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