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以肠系膜淋巴结急性炎症为特征的疾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及消化道症状。以下为综合信息整理:
一、定义与特点
- 疾病性质:属于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引发。
- 高发人群:7岁以内儿童及青少年为主,成人亦可发病。
二、病因
- 感染因素:
- 病毒:柯萨奇病毒、EB病毒、腺病毒等通过血液循环引发炎症。
- 细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通过血行或淋巴途径感染。
- 寄生虫:沙门氏菌、血吸虫、阿米巴原虫等直接侵入淋巴结。
- 其他诱因:肠道蛔虫症、肠炎、食物过敏等可能加重病情。
三、典型症状
- 腹痛:阵发性绞痛,多位于脐周或右下腹,活动或进食后加重。
- 发热:体温常波动在38-38.5℃,伴白细胞升高。
- 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
- 并发症:严重时可发展为肠梗阻、腹膜炎或淋巴结化脓性脓肿。
四、诊断方法
- 临床表现:结合发热、腹痛等病史及查体(压痛部位不固定)。
-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是主要手段,可显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 鉴别诊断:需排除阑尾炎、肠痉挛、肠套叠等其他腹痛相关疾病。
五、治疗措施
- 轻症处理:休息、清淡饮食、腹部热敷及补液防止脱水。
- 药物治疗:
- 抗生素:明确细菌感染时使用(如链球菌、葡萄球菌)。
- 解痉止痛药:缓解腹痛症状。
- 手术治疗:仅限淋巴结化脓或并发肠梗阻、腹膜炎的重症患者。
六、预后与预防
- 预后:多数患儿经及时治疗可痊愈,少数反复发作可能转为慢性腹痛。
- 预防建议:注意饮食卫生、预防感染,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需注意,该病需与阑尾炎等急腹症严格鉴别,避免延误治疗或过度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