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与分型
-
原发性(遗传性)
由基因突变引起,常见致病基因包括:- NPHS1(编码Nephrin):芬兰型CNS的主要致病基因,突变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结构异常。
- NPHS2(编码Podocin):与激素抵抗型CNS相关,患儿多在3个月至5岁发病。
- WT1基因:与Denys-Drash综合征相关,合并男性假两性畸形和肾母细胞瘤。
-
继发性(非遗传性)
可由宫内感染(如梅毒、风疹病毒)或母亲疾病(如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因素引发。
二、临床表现与分型
-
芬兰型
- 最常见且预后最差,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 患儿多为早产,出生体重低,生后迅速出现水肿、腹水,6个月内因感染或肾衰竭死亡。
- 肾移植是唯一有效治疗手段,但术后可能复发。
-
激素抵抗型
- 多由NPHS2基因突变导致,对激素治疗无效,需早期肾移植。
-
Denys-Drash综合征
- 合并肾母细胞瘤和男性假两性畸形,需肾移植治疗。
三、治疗与预后
- 支持治疗:利尿剂缓解水肿、补充白蛋白、抗凝预防血栓,但无法根治。
- 肾移植:是唯一根治方法,通常在1-2岁后进行,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 预后:芬兰型患儿多在1岁内死亡,其他类型通过肾移植可显著延长生存期。
四、注意事项
- 早期诊断:通过基因检测和病理分析明确分型,指导治疗。
- 预防感染:严格护理,必要时使用免疫球蛋白。
- 营养管理:提供高蛋白、低盐饮食,维持生长发育需求。
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是一类需多学科协作管理的严重疾病,早期分型和及时干预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