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的病因主要与遗传因素相关,但也可能涉及其他继发性因素,具体如下:
-
遗传因素
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基因突变引起。目前已知多个致病基因,包括:- NPHS1(编码Nephrin蛋白,位于19号染色体):突变可导致肾小球基底膜结构异常,引发大量蛋白尿。
- NPHS2(编码Podocin蛋白,位于1号染色体):与Nephrin共同构成裂隙膜,突变可导致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
- WT1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突变与Denys-Drash综合征相关,表现为先天性肾病合并男性假两性畸形或Wilms瘤。
近亲婚配者的后代发病率显著升高。
-
继发性因素
- 宫内感染:如先天梅毒、疟疾等感染性疾病可能诱发。
- 母亲疾病:母亲孕期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或汞中毒等,可能影响胎儿肾脏发育。
- 硫酸类肝素代谢障碍:基因突变导致肾小球基底膜阴电荷屏障受损,引发蛋白尿。
-
其他机制
部分病例与肾小球足突细胞裂隙膜蛋白异常有关,如Nephrin和Podocin功能缺陷,导致滤过膜通透性增加。
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的核心病因是基因突变,尤其是NPHS1、NPHS2和WT1基因,而感染、母体疾病等环境因素可能作为诱因参与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