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党的根本立场和工作导向,具体实践路径可分为以下方面:
一、理论自觉与政治自觉
-
理论武装
全体党员干部需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日常工作,避免理论短板影响实践。
-
政治立场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二、发展为了人民:解决民生问题
-
民生保障
突破“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政务痛点,推行“一窗综办”“一网通办”等改革,降低群众办事成本。
-
重点领域攻坚
针对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推出“一枚印章管审批”等便民措施,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发展依靠人民:激发社会活力
-
尊重主体地位
坚持人民是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力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形成全民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
-
干部能力提升
选拔对人民负责的好干部,强化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确保政策执行符合人民利益,防止以权谋私。
四、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公平正义
-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协调
建立更加公平的分配机制,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手段调节收入差距,推动共同富裕。
-
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广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缩小城乡、区域公共服务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制度保障与文化支撑
-
民主政治建设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协商制度等,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现代化。
-
精神文明培育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道德建设,提升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全民共同奋斗的社会氛围。
六、实践案例与总结
各地通过“放管服”改革、民生工程、社会治理创新等实践,将“以人民为中心”转化为具体行动。例如,某地通过“一网通办”平台,实现多项政务服务“零跑动”,显著提升群众满意度。这些经验表明,坚持人民为中心需结合地方实际,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机制。
通过以上路径,既能体现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又能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最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