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细菌性痢疾概述
定义: 小儿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也称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易感人群: 各年龄组小儿均易感,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
流行季节: 全年均可发病,多流行于夏秋季节。
临床特点: 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为临床特点。
类型: 可分为急性菌痢、非典型菌痢、慢性菌痢及中毒性痢疾,其中中毒性菌痢病情极为凶险。
病因
病原菌: 志贺菌属,包括痢疾志贺菌(A群)、福氏志贺菌(B群)、鲍氏志贺菌(C群)、宋内志贺菌(D群),我国以福氏志贺菌多见。
传播途径: 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通过污染的手、食物、水源或苍蝇等传播。
临床表现
潜伏期: 数小时至8天不等,大多为1~3日。
急性细菌性痢疾:
- 典型病例: 起病急,发热、腹泻、大便性状为脓血便或黏液便,伴有阵发性腹痛、里急后重,有时有热性惊厥。
- 非典型菌痢: 不发热或只有微热,也无中毒症状,轻度腹泻,粪便内只有黏液而无脓血。
慢性菌痢: 急性菌痢病程超过2周称为迁延性痢疾,超过2个月则为慢性菌痢。
中毒性痢疾: 起病急骤,病情凶险,高热可达39~40℃或更高,伴全身中毒症状,如治疗不及时可很快发展为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检查
- 大便常规: 病初可正常,以后出现脓血黏液便,镜检有成堆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
- 大便培养: 可分离出志贺菌属痢疾杆菌。
- 外周血象: 白细胞总数多增高至(10~20)×10/L以上,中性粒细胞为主,并可见核左移。
- 免疫学检测: 应用荧光物质标记的痢疾杆菌特异性多价抗体来检测大便标本中的致病菌。
- 特异性核酸检测: 采用核酸杂交或PCR可直接检查粪便中的痢疾杆菌核酸。
诊断
普通型菌痢: 夏秋季发病,有腹泻伴发热、粪便带黏液脓血,大便镜检每高倍视野脓细胞>15个并见有红细胞,即可临床诊断。
中毒性菌痢: 发展快,突发高热,粪便检查发现较多白细胞及红细胞,具有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如精神萎靡、嗜睡、躁动、谵妄、抽搐伴昏睡或昏迷等,即可诊断。
治疗
急性细菌性痢疾:
- 一般治疗: 隔离、卧床休息、半流质易消化饮食。
- 支持和对症治疗: 退热、止吐以及止痉药缓解腹痛等,按脱水程度给予液体疗法。
- 抗菌治疗: 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如阿米卡星、第三代头孢菌素等。
中毒性菌痢:
- 降温止惊: 可综合使用物理、药物降温或亚冬眠疗法。惊厥不止者,可用地西泮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
- 抗休克治疗: 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改善微循环。
- 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首选20%甘露醇降颅压。
- 抗菌治疗: 同急性细菌性痢疾。
慢性菌痢: 采用间歇疗法,对症、支持治疗如补充多种维生素、纠正营养不良性贫血等。
预防
个人卫生: 做好个人卫生,喝开水不喝生水,用消毒过的水洗瓜果蔬菜和碗筷及漱口;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要随地大便。
饮食卫生: 剩饭菜要加热后吃;做到生熟分开,防止苍蝇叮爬食物。
及时治疗: 得病后要及时治疗。
注意环境卫生: 积极灭蝇、灭蚊、灭鼠,消除蚊蝇滋生场所,保持室内外清洁卫生。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小儿细菌性痢疾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