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又称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夏秋季节高发。以下是关键信息整理:
一、疾病特征
- 易感人群:1~5岁儿童多见,尤其好发于2~7岁年龄段。
-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突发高热、腹痛、腹泻(每日10~20次)、排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急迫排便但排便困难)。
- 全身症状:可伴畏寒、寒战、头痛、乏力等毒血症状,重症可出现惊厥、感染性休克或中毒性脑病。
- 并发症:脱水、电解质紊乱、溶血性尿毒症、脑水肿等。
二、诊断与治疗
- 诊断依据
- 临床评估:结合流行病学史(如接触史、季节因素)及症状。
- 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显示脓细胞和红细胞)、大便培养(检出志贺菌)、外周血象等。
- 治疗方法
- 药物治疗:抗生素为主(如头孢类),辅以解痉、止泻药物;重症需纠正休克、控制脑水肿。
- 疗程与预后:多数经规范治疗5~7天可好转,1~2周痊愈;未及时治疗的重症可能危及生命。
三、预防与护理
- 饮食管理
- 急性期: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避免刺激性食物。
- 恢复期:逐步过渡至半流质或软食(如果泥、蛋羹)。
- 预防措施:注意手卫生、饮食清洁,避免接触感染者。
四、疾病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分为:
- 普通型:典型症状为主。
- 休克型(皮肤内脏微循环障碍型):以休克为主要表现。
- 脑型(脑微循环障碍型):伴惊厥、意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