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镁血症(Hypomagnesemia)是指人体血液中的镁离子浓度低于正常范围的一种病理状态。镁是人体内仅次于钾的第二大阳离子,它在细胞内的含量仅次于钾而居第二位,在体内的总量大约为1000mmol左右(22.66g),其中50%~60%存在于骨骼中,细胞外液中仅占1%,血清中的镁浓度通常维持在0.75~0.95mmol/L(1.7~2.2mg/dl或1.5~1.9mEq/L)。尽管血清镁浓度不能完全反映体内镁的总量变化,但它是评估镁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低镁血症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
摄入不足:长期禁食、厌食或营养不良可能导致镁摄入不足。例如,胃肠道手术后的患者如果仅接受一般的静脉营养而不注意补充镁,则可能出现轻度低镁血症。
-
吸收障碍:某些胃肠道疾病如小肠大部分切除术后、脂肪泻、慢性胰腺炎等会导致镁吸收减少,从而引发低镁血症。
-
排出过多:肾脏是调节镁代谢的主要器官,肾脏排泄镁增加是导致低镁血症的常见原因之一。利尿剂、洋地黄类药物、乙醇中毒、高钙血症以及内分泌疾病如醛固酮增多症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都可能导致镁的肾性丢失。
-
细胞内转移:在某些情况下,比如急性酒精中毒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镁会从细胞外液转移到细胞内,造成暂时性的低镁血症。
低镁血症的症状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可能涉及多个系统。常见的症状包括但不限于神经肌肉系统的异常,如肌肉无力、震颤、抽搐、肌纤维震颤、共济失调等;心血管系统的症状,如心律失常、心动过速或过缓、QT间期延长等;还有可能出现精神状态的变化,如抑郁、妄想、不安、易激动等。
诊断低镁血症主要依赖于实验室检测,特别是血清镁浓度的测定。由于血清镁水平并不能准确反映全身镁的状态,有时候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手段来综合判断,比如镁负荷试验或者尿镁排泄量的测定。
治疗方面,首先要针对原发病进行处理,并纠正可能存在的其他电解质紊乱。对于轻度低镁血症,可以通过饮食调整或口服镁制剂来进行补充;而对于严重病例,则需要通过静脉注射镁盐来进行快速补镁。值得注意的是,补充镁的同时也要监测肾功能,因为过量的镁可能会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积累,导致镁中毒。
低镁血症是一个复杂的临床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生理机制和病理过程。了解其病因、症状、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对于有效管理这一状况至关重要。如果您怀疑自己或他人患有低镁血症,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医生的指导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