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病,以下是关于该疾病的详细介绍:
1. 定义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BC),又称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是一种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其病理特点为肝内小胆管的进行性、非化脓性炎症,最终导致胆汁淤积和肝硬化。
2. 病因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 遗传因素:家族聚集现象明显。
- 环境因素:如某些药物(如避孕药、氯丙嗪)或感染可能引发免疫反应。
- 自身免疫异常:患者体内产生的自身抗体(如抗线粒体抗体,尤其是M2型)会攻击肝内小胆管,导致炎症和损伤。
3. 症状
该病起病隐匿,早期症状轻微或无明显表现,随病情进展逐渐加重:
- 早期症状:
- 乏力、倦怠。
- 皮肤瘙痒,尤其在夜间加重。
- 肝脏和脾脏肿大。
- 晚期症状:
- 黄疸(皮肤、巩膜发黄,尿色加深)。
- 腹腔积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 骨质疏松、骨软化症。
- 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
4. 诊断方法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标准:
- 临床表现:慢性病程、皮肤瘙痒、黄疸、肝脾肿大。
- 实验室检查:
- 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显著升高。
- 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尤其是M2型。
- 影像学检查:如B超或胆管造影显示胆管正常。
- 肝穿刺活检:如前述检查结果不明确,可进行组织学检查。
5. 治疗方法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
- 药物治疗:
- 熊去氧胆酸(UDCA):目前国内治疗的一线用药,可改善症状并延缓病情进展。
- 奥贝胆酸、腺苷蛋氨酸、贝特类药物也可作为替代治疗。
- 重叠综合征(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可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 对症治疗:
- 皮肤瘙痒:可使用考来烯胺、苯巴比妥、利福平等药物。
- 骨质疏松: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
- 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外源性补充维生素A、D、E等。
- 终末期治疗:
- 肝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
6. 预后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预后与诊断时的疾病阶段密切相关。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有效延缓病情进展,但晚期患者可能发展为肝功能衰竭,需要肝移植。
如果您或身边的人有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就医,通过专业检查明确诊断并接受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