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自身免疫异常:患者体内存在抗线粒体抗体(AMA-M2)等特异性自身抗体,提示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肝内胆管上皮细胞。
- 遗传与环境因素:有家族聚集倾向,部分患者长期接触药物(如避孕药)、感染或环境毒素可能诱发疾病。
2. 临床表现
- 早期症状隐匿:约10%患者早期无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度疲劳、皮肤瘙痒(夜间加重)。
- 典型症状:
- 黄疸: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后期出现)。
- 消化系统症状:脂肪泻(因胆汁分泌不足导致脂肪吸收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
- 其他:关节疼痛、骨质疏松、肝脾肿大(表面光滑无压痛)。
3. 诊断要点
- 实验室检查:
- 肝功能显示碱性磷酸酶(AK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显著升高,胆红素后期增高。
- 抗线粒体抗体(AMA-M2)阳性是重要标志。
- 影像学检查:超声、CT或MRCP排除胆管梗阻,ERCP可辅助诊断。
4. 治疗与管理
- 一线药物:熊去氧胆酸(UDCA)可改善胆汁淤积,延缓肝纤维化进展,需终身服用。
- 对症支持:补充维生素D、钙预防骨质疏松,严重瘙痒可用考来烯胺。
- 终末期治疗:肝移植是唯一有效手段,术后需长期免疫抑制治疗。
5. 注意事项
- 需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鉴别。
- 患者需严格戒酒,避免肝毒性药物,定期监测肝功能及骨密度。
该病多见于中年女性(男女比例约1:9),早期诊断结合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