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直肠和结肠黏膜层及黏膜下层持续性炎症反应为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病程反复发作且迁延不愈。其核心特点包括:
-
病因机制
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易感性、免疫调节异常、肠道菌群失衡、环境刺激(如饮食、感染)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
典型症状
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随腹痛和里急后重感(便意频繁但排便不尽);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低热、乏力、体重下降及贫血。 -
病变特征
内镜下可见结肠黏膜连续性分布的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病变通常从直肠向近端结肠延伸,极少累及小肠。 -
临床风险
长期未控制的炎症可能引发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大出血等急症,且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需警惕结肠癌变风险。 -
治疗与管理
- 药物治疗:轻中度患者首选氨基水杨酸制剂(如美沙拉嗪),中重度或急性期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适用于难治性病例。
- 生活方式干预:低脂低渣饮食、避免乳制品及刺激性食物,戒烟并减少精神压力。
- 手术指征:药物无效、严重并发症(如穿孔、癌变)时需行结肠切除术。
定期结肠镜复查(建议至少每1-2年一次)是监测病情活动和预防癌变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