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高危人群
- 主要由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肺部疾病引发,约80-90%的病例与慢阻肺相关。
- 长期吸烟、空气污染暴露、高海拔居住及既往肺部基础疾病(如肺结核、肺纤维化)是主要危险因素。
2. 典型症状
- 代偿期:慢性咳嗽、咳痰、活动后气促,偶有胸痛或咯血。
- 失代偿期:呼吸困难加重,出现嗜睡、神志恍惚等神经症状,下肢水肿、腹胀等右心衰竭表现。
- 老年患者因器官功能衰退,症状可能不典型,易被忽视。
3. 治疗与管理
- 稳定期:控制基础疾病(如吸入激素+支气管扩张剂)、戒烟、接种疫苗、康复训练(如太极拳、呼吸操)。
- 急性加重期:需住院治疗,包括抗感染、氧疗(必要时无创通气)、利尿剂改善心衰,严重时需溶栓或手术。
- 并发症防治:警惕肺性脑病、心律失常、消化道出血等,需纠正电解质紊乱。
4. 预防建议
- 戒烟并减少有害气体吸入,加强营养支持,冬季注意保暖。
- 定期监测肺功能,40岁以上高危人群建议每年接种流感/肺炎疫苗。
该病需早诊早治,通过规范管理可延缓病情进展,但需警惕急性加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