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肠道感染性疾病,常见于中青年人群,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以下是该病的核心信息:
一、病因与传播途径
- 主要病原体:人型结核分枝杆菌为主,少数由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引起。
- 感染途径:
- 经口感染:吞咽含菌痰液(多继发于肺结核或喉结核)。
- 饮食传播:饮用未消毒的带菌牛奶或乳制品。
- 血行播散或直接蔓延:结核杆菌经血液或邻近器官感染肠道。
二、典型症状
- 消化道症状:
- 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呈痉挛性阵痛,进食后加重。
- 排便异常:腹泻(糊状或稀水便,无黏液脓血)或便秘,或两者交替出现。
- 腹部包块:多见于右下腹,按压有痛感(增生型肠结核典型表现)。
- 全身症状:
- 长期不规则低热、盗汗、乏力、消瘦。
- 严重者可出现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等。
三、诊断依据
- 病史与症状:肠外结核病史(如肺结核)结合典型症状(腹痛、腹泻/便秘、腹部包块)。
- 实验室检查:
- 粪便结核杆菌检测阳性。
- 结核菌素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等辅助诊断。
- 病理学检查:肠黏膜活检发现干酪样肉芽肿可确诊。
四、治疗与预后
- 药物治疗:抗结核化疗为核心,常用异烟肼、利福平等药物,需规律用药6~9个月。
- 手术治疗:适用于肠梗阻、肠穿孔、肠瘘或大出血等并发症。
- 预后:早期规范治疗预后良好,延误诊治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
五、预防措施
- 及时治疗肺结核等原发结核病。
- 避免饮用未消毒的乳制品,注意餐具消毒与分餐。
注:肠结核本身传染性较低,但需警惕合并开放性肺结核时的呼吸道传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