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局部症状
- 红肿疼痛:常见于蜱虫、蜈蚣等叮咬,伤口周围可能出现红肿、瘙痒或疼痛,类似蚊虫叮咬但持续时间更长。
- 焦痂或溃疡:恙虫叮咬后可能形成无痛性焦痂(黑色痂皮),周围皮肤发红;蜈蚣或蝎子咬伤则可能伴随水疱、糜烂。
- 硬结或瘀斑:部分虫咬后可能出现皮下硬结或瘀斑,严重时可能发展为溃疡。
2. 全身症状
- 发热:恙虫病、蜱虫叮咬(如莱姆病)等可能引发高热(39℃以上),伴随寒战、乏力。
- 皮疹蔓延:全身性荨麻疹、斑疹或水疱,提示过敏反应或感染扩散,如蜱虫传播的斑疹热。
- 脏器损伤:重症恙虫病或毒虫叮咬可能引发急性肾衰竭、肝损伤、呼吸衰竭等多脏器衰竭,表现为少尿、黄疸、呼吸困难等。
3. 特殊虫类风险
- 蜱虫:可能携带莱姆病、森林脑炎等病原体,叮咬后需警惕游走性红斑、意识模糊或关节疼痛。
- 恙虫:焦痂是典型特征,常伴淋巴结肿大,易被误认为普通感冒。
- 蜂类/蝎子:局部剧烈疼痛,蝎毒可能引发全身中毒症状(如心跳加速、呼吸困难)。
紧急处理建议
- 避免硬拔:蜱虫叮咬时需用镊子垂直拔出头部,不可旋转或硬拽。
- 及时就医:若出现发热、焦痂、意识模糊或全身症状,需立即就诊并告知虫咬史。
- 预防措施:户外活动穿长袖衣裤,使用驱虫剂,归家后检查身体褶皱处及宠物毛发。
提示:不同虫类症状可能重叠,建议结合叮咬部位、环境及症状严重程度综合判断,必要时通过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