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峡炎是发生在咽峡黏膜部位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属于特殊类型的咽炎。咽峡是由悬雍垂、软腭游离缘、舌根及两侧腭舌弓、腭咽弓共同构成的环形狭窄区域。
一、主要特征
-
病因
由病毒、细菌或全身性疾病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 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A型):引发疱疹性咽峡炎,多见于儿童;
- 梭形杆菌及樊尚螺旋体:导致溃疡性咽峡炎(樊尚咽峡炎);
- 其他病原体:如EB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性咽峡炎)、白血病或粒细胞缺乏症等全身性疾病相关病原体。
-
症状
- 急性期:咽痛、咽干、发热、口臭,部分患者出现疱疹、溃疡、吞咽困难;
- 慢性期:咽部异物感、刺激性咳嗽、咽黏膜充血或萎缩;
- 特殊类型表现:
- 疱疹性咽峡炎:高热(39~40℃)、拒食、口腔疱疹;
- 樊尚咽峡炎:单侧咽痛、低热、淋巴结肿大。
二、诊断与治疗
-
诊断依据
- 体格检查:观察咽峡充血、疱疹、溃疡等体征;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变化)、病原学检测(咽拭子、血清抗体)。
-
治疗原则
- 抗感染:病毒感染者使用抗病毒药物,细菌感染者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
- 对症处理:退热(布洛芬)、补液、含漱液缓解咽痛;
- 重症管理:出现脑炎、肺水肿等并发症时需住院治疗。
三、高发人群与预后
- 易感人群:6岁以下儿童(疱疹性咽峡炎)、免疫力低下者、过度疲劳者;
- 预后:多数患者1~2周痊愈,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并发脑膜炎、心肌炎等;
- 预防:注意手卫生、避免接触感染者,疱疹性咽峡炎流行期减少聚集。
需注意,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由同类病毒引起,但发病部位和严重程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