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与特征
- 心电图表现:PR间期超过正常范围(成人>0.20秒,14岁以下儿童≥0.18秒),且每个P波后均有QRS波群。
- 传导特点:心房冲动传导至心室的速度减慢,但无传导中断,属于“房室传导延迟”。
病因与高危人群
- 常见原因:
- 生理性因素: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如运动员中常见)。
- 病理性因素:心肌炎、冠心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药物影响(如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等。
- 高危人群:老年人(因传导系统退化)、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服用特定药物者。
临床表现
- 无症状: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通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
- 轻微症状:偶见心悸、乏力、头晕,可能与原发疾病(如心肌炎、冠心病)相关。
诊断与治疗
- 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需排除其他类型房室传导阻滞。
- 治疗原则:
- 无症状者无需特殊干预,定期复查即可。
- 有症状者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心肌炎抗感染、冠心病血运重建)。
- 极少数严重病例(如合并晕厥、心衰)需考虑起搏器植入。
注意事项
- 需警惕动态变化:部分患者可能进展为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建议定期监测心电图。
- 避免诱因:减少咖啡因摄入、保持情绪稳定、遵医嘱用药。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多为良性病变,但需结合原发病因综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