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结节性多动脉炎是一种累及中小动脉的坏死性血管炎,主要表现为血管壁炎症和节段性结节形成,可导致多器官系统损害。以下是关于该疾病的详细信息:
定义与病因
- 定义:小儿结节性多动脉炎(PAN)是一种以中小动脉节段性炎症与坏死为特征的血管炎,病变主要侵犯中小肌性动脉,呈节段性分布,易发生于动脉分叉处。
- 病因: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其他病毒或细菌感染、药物及免疫异常有关。
临床表现
- 全身症状:发热、乏力、头痛、多汗、消瘦、肌肉疼痛、腹痛、关节痛等。
- 皮肤症状:沿浅动脉走行或不规则聚集于血管近旁的痛性红斑性皮下结节,呈红色,有触痛,多见于下肢。
- 肾脏症状:高血压、血尿、蛋白尿、管型尿,严重者可发生肾功能衰竭或高血压脑病。
- 消化系统症状: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出现肠梗阻、肠穿孔或腹膜炎。
- 神经系统症状:多发性神经炎、抽搐、意识障碍等。
- 心脏症状: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包炎等。
诊断
-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显示贫血、白细胞增多,血沉增快,CRP增高,血清免疫球蛋白增高。
- 影像学检查:血管造影可见肝、肾、脑动脉、肠系膜动脉及冠状动脉呈瘤样扩张或血管闭塞。
- 病理检查:中小动脉壁活检可见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治疗
- 药物治疗:早期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如泼尼松、环磷酰胺等。
- 对症支持治疗:针对高血压、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进行相应治疗。
- 手术治疗:严重血管病变或动脉瘤形成时,需进行血管重建术或动脉瘤切除术。
预后
未经治疗的PAN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仅有13%。自从积极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后,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提高达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