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是以肠道感染为核心特征的疾病,结合西医和中医的定义及临床特征,其特点如下:
一、疾病定义
- 西医角度
痢疾是由志贺菌(细菌性痢疾)或阿米巴原虫(阿米巴痢疾)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急于排便但排不净感)及黏液脓血便。 - 中医角度
中医将其归为“痢疾”病症,认为湿热、疫毒或寒湿之邪侵犯肠道,导致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表现为下痢赤白脓血、腹痛等。
二、病因与传播途径
- 致病因素
- 细菌性痢疾:志贺菌感染,夏秋季高发。
- 阿米巴痢疾: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可能引发肠道溃疡或肝脏脓肿。
- 中医认为外感时邪疫毒或饮食不洁是主要诱因。
- 传播方式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如摄入受污染的水、食物,或接触患者排泄物。
三、典型症状
- 肠道症状
- 腹泻(水样便或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腹痛(以下腹为主)。
- 阿米巴痢疾可能出现果酱样大便。
- 全身症状
- 发热(轻至高热)、乏力,严重时可能引发脱水(口渴、尿少、皮肤干燥)。
- 并发症
- 细菌性痢疾可并发关节炎、维生素缺乏;阿米巴痢疾可能引起肠道溃疡或肝脓肿。
四、诊断与治疗
- 诊断方法
- 粪便检查(白细胞、脓细胞、红细胞)及病原体培养(志贺菌/阿米巴原虫)。
- 结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充血、溃疡或息肉。
- 治疗原则
- 西医:抗生素(如盐酸米诺环素)、补液纠正脱水。
- 中医:辨证施治,如湿热痢用芍药汤,寒湿痢用不换金正气散。
五、预防措施
- 注重饮食卫生,避免接触污染水源或食物。
- 患者需隔离,排泄物需消毒处理,饭前便后规范洗手。
痢疾的临床表现和病因因类型(细菌性/阿米巴性)及个体差异有所不同,及时规范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