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因主要与汉坦病毒有关,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病毒学病因
- 汉坦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是汉坦病毒,该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为负链RNA病毒。
- 病毒类型:汉坦病毒有30多种血清型,我国主要流行的是汉滩病毒引起的家鼠型和汉城病毒引起的野鼠型出血热。
传染源
- 鼠类:鼠类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包括野鼠和家鼠。
- 其他动物:除了鼠类,还有其他一些动物也可以携带汉坦病毒,但它们在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中的作用相对较小。
传播途径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 呼吸道传播:含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
- 消化道传播:进食含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黏膜及胃肠黏膜感染。
- 接触传播:被鼠咬伤、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黏膜接触。
- 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 虫媒传播:虽然有报道称螨类可能传播汉坦病毒,但这种传播方式相对少见。
发病机制
汉坦病毒进入人体后随血流侵入血管内皮细胞、骨髓、肝、脾、肺、肾及淋巴结等组织,进一步增殖后再释放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症。病毒直接作用和免疫反应导致细胞结构和器官功能损害,引起多器官损害。
免疫反应
- 免疫复合物:血循环中存在特异性免疫复合物,皮肤小血管壁、肾小球基底膜等有免疫复合物沉积。
- 其他免疫应答:包括I型、Ⅱ型、Ⅳ型变态反应等。
细胞因子和介质
汉坦病毒能诱发机体的巨噬细胞和T细胞等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如IL-1、TNF等,这些因子能引起发热、休克和器官衰竭等症状。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因主要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鼠类是主要的传染源,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给人类,病毒直接作用和免疫反应导致多器官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