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
病原体特征:
-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是汉坦病毒,呈圆形或卵圆形,有囊膜,基因为单股负链RNA。
- 根据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汉坦病毒至少可分为23个血清型,不同血清型病毒的糖蛋白有差异,导致其抗原性和致病性也有不同。
- 该病毒对脂溶剂敏感,不耐酸、不耐热,一般消毒剂及戊二醛均可将其灭活。
-
传染源与储存宿主:
- 鼠类是主要传染源,在我国常见的为黑线姬鼠(野鼠型)、褐家鼠(家鼠型)等。
- 一些患者也可作为传染源,但人不作为主要传染源。
- 棕背鼠、红背鼠、大白鼠等也能自然感染汉坦病毒,林区的麝鼠以及家猫、家兔等虽然也能自然感染,但意义不大。
-
传播途径:
- 动物源性传播:被带毒的老鼠咬伤或感染性的鼠排泄物直接接触皮肤伤口使病毒感染人,这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 呼吸道传播:鼠排泄物进入空气中与尘埃形成气溶胶,人因吸入而感染。
- 消化道传播:人吃了受感染鼠排泄物直接污染的食物而受到感染。
- 虫媒传播:经由恙螨作为媒介感染人。
- 垂直传播:即母婴传播,出血热可经宫内或分娩时传播。
-
易感人群:
- 人群普遍易感,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在流行区隐性感染率较低,病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
-
流行特征:
-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我国除青海、新疆外,其余省、市、自治区均有报道或证实。
- 发病高峰多在11月至次年1月,5~7月为小高峰。
-
临床表现:
- 发热期: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黏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
- 低血压休克期:多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出现,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 少尿期: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
- 多尿期: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第8~12日多见,持续7~14天,尿量每天4000~6000ml左右,极易造成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 恢复期: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量、症状逐渐恢复正常,复原需数月。
-
诊断检查:
- 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凝血功能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 特异性检查:早期用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查特异性抗原,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IgM、IgG抗体,RT-PCR法检测血清中病毒RNA,可用于早期诊断。
-
治疗预后:
- 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地隔离治疗是关键原则。按乙类传染病上报,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针对五期的临床情况进行相应综合治疗。
- 病死率高达20%~90%,体内病毒量高、肝肾等主要脏器功能损害严重者预后差。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通过多种传播途径感染人类,人群普遍易感。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经过及时诊断和综合治疗,多数患者可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