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起源于心室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其核心特征如下:
一、定义与基本特点
- 定义:指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的连续3个或以上的快速异位心室搏动,属于严重的心律失常类型。
- 心率范围:发作时心室率通常为140~200次/分,极少超过200次/分。
- 持续时间:一般短于30秒,可自行终止,属于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
二、发作特点
- 突发突止:发作与终止均突然,患者常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严重时可引发血流动力学紊乱。
- 潜在风险:若发展为持续性(持续30秒以上),可能诱发心衰、心绞痛甚至猝死。
三、病因与诱因
- 主要病因:
- 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心肌病(扩张型/肥厚型)、心肌炎等。
- 其他因素: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药物中毒(洋地黄、奎尼丁等)、心脏手术或创伤。
- 少见情况:偶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四、发病机制
- 折返环路:心脏电信号在心室异常传导路径中循环,导致快速心室搏动。
- 自律性异常:心室细胞自发快速放电,或触发活动(由前一次电活动引发后除极)。
五、与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区分
- 起源不同:室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心室,而室上性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
- 危险程度:室性心动过速更易合并严重心脏病变,预后相对较差。
以上内容综合了医学定义、临床特征及病理机制,需结合具体病例进一步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