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疾病,属于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综合征,其核心特征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发的心肌缺血症状,且具有进展为心肌梗死或猝死的风险。以下是该病的具体特点:
一、病因与机制
- 病理基础: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导致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及血管收缩,造成冠状动脉不完全或完全阻塞。
- 诱发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年龄增长及家族史是主要风险因素。
二、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
- 胸痛: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或紧缩感,可放射至肩部、颈部、下颌或背部。
- 发作特点:静息状态下即可发生,持续时间较稳定型心绞痛更长(可达20-30分钟),且疼痛程度更剧烈。
- 伴随症状:胸闷、气短、恶心、呕吐、出汗、心悸或头晕。
-
分型
根据症状特点分为四类:静息型、初发型、恶化型及变异性心绞痛。
三、诊断与评估
- 诊断依据
- 症状评估:结合静息胸痛、疼痛加重或频率增加等典型表现。
- 辅助检查:心电图显示缺血性改变(如ST段压低或T波倒置);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血管狭窄程度;心肌标志物检测用于排除心肌梗死。
四、治疗与管理
-
治疗目标
缓解症状、预防心肌梗死及降低死亡率。 -
主要手段
- 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
- 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 生活方式干预:戒烟、控制体重、健康饮食及规律运动。
五、预后与风险
约30%患者可能在发作后3个月内进展为心肌梗死,心电图显著异常提示更高风险。及时规范治疗可改善预后,但需长期随访以控制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