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肌病的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心肌缺血的最常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壁的细胞、细胞外基质、血液成分、局部血流动力学、环境及遗传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血症、纤维蛋白原升高以及吸烟等。
- 病理过程:冠状动脉出现血管内皮损伤或剥脱,内膜通透性增强,少量血浆脂质向内皮下入侵,形成富含脂质的泡沫细胞,逐渐发展成粥样斑块,引起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
2. 血栓形成
- 冠状动脉血栓:冠状动脉急性血栓堵塞是导致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但血栓均发生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基础上。
- 血栓影响:血栓局部的斑块约3/4有破溃及(或)出血,可造成血管腔持续性的闭塞或狭窄。
3. 血管炎
- 冠状动脉炎:多种风湿性疾病可以累及冠状动脉发生冠状动脉炎,经反复活动、修复、机化可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导致心肌缺血。
- 疾病类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病毒性冠状动脉炎等。
4. 其他因素
- 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可能会发生痉挛,导致管腔暂时性狭窄或闭塞,从而引起心肌缺血。
-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X综合征)以及冠状动脉结构异常:也可能导致慢性心肌缺血。
这些病因共同作用,导致心肌长期缺血,引起心肌坏死、纤维化,最终导致心脏功能受损,出现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