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主要与以下三个因素相关:
- 静脉血流减慢:如长期卧床、久坐、术后制动等;
- 静脉壁损伤:化学性或机械性损伤(如骨折、静脉注射刺激物);
- 血液高凝状态:因妊娠、肿瘤、遗传性凝血异常等导致。
二、症状表现
- 局部肿胀与疼痛:常见于小腿或大腿,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缓解;
- 皮肤温度升高与发红:因炎症反应导致;
- 浅静脉扩张/曲张:深静脉阻塞后代偿性表现;
- 严重并发症:若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会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甚至猝死。
三、分型
根据血栓部位分为:
- 周围型:股静脉或小腿深静脉,表现为单侧小腿肿胀;
- 中央型:髂-股静脉,导致全下肢肿胀(左侧多见);
- 混合型:全下肢深静脉受累,出现“股青肿”(皮肤青紫、水疱)。
四、治疗与预防
- 治疗:
-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抬高患肢、穿弹力袜;
- 药物:抗凝(华法林、利伐沙班)和溶栓(尿激酶);
- 手术:导管取栓或溶栓术,适用于严重病例。
- 预防:
- 避免久坐久站,间歇活动下肢(如勾脚尖);
- 术后或长期卧床者使用抗凝药物或机械压迫装置;
- 控制体重、戒烟、多饮水。
五、高风险人群
包括术后患者、孕妇、肥胖者、老年人、长期口服避孕药者及恶性肿瘤患者等。
总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需警惕的血管疾病,早期识别症状(如突发腿肿、疼痛)并及时就医至关重要。通过规范治疗可控制病情,但若发展为肺栓塞则可能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