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肥胖症是一种以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为特征的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体重显著超过同龄、同身高儿童的平均水平。以下是综合信息的详细说明:
一、定义与诊断标准
- 医学上以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正常儿童均值20%作为诊断标准,超过20%-29%为轻度肥胖,30%-49%为中度肥胖,50%以上为重度肥胖。
- 也可通过体质指数(BMI)判断,若超过同年龄、同性别的第95百分位即属于肥胖。
二、分型与病因
-
单纯性肥胖
占多数,与遗传、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相关:- 遗传因素:父母一方或双方肥胖显著增加子女患病风险;
- 饮食因素:长期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导致能量过剩;
- 运动不足:久坐、缺乏锻炼使能量消耗减少。
-
病理性肥胖
较少见,由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代谢异常引起。
三、临床表现
- 生理症状:体型肥胖、行动迟缓、易疲劳、多汗;
- 心理影响:自卑、焦虑、社交退缩等情绪问题;
- 并发症:早期可能出现高血压、脂肪肝,长期可发展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睡眠呼吸暂停。
四、危害与长期影响
- 健康损害:增加成年期慢性病风险,如充血性心力衰竭、骨骼肌肉系统损伤;
- 发育影响:肥胖可能延缓生长速度,干扰内分泌系统正常功能;
- 心理社会问题:因体型遭受歧视,影响学业和社交能力。
五、防治原则
- 饮食管理:减少高糖高脂食物,增加膳食纤维和蛋白质摄入;
- 运动干预:每日保证60分钟中高强度活动,如跑步、游泳;
- 行为矫正:建立规律作息,避免久坐,家长需参与监督习惯养成;
- 医疗干预:重度肥胖或合并症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或代谢调节治疗。
该病需早期干预,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可有效控制体重,避免不可逆的健康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