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本特征
- 发病率与生存率:胆囊癌相对少见,但5年总体生存率仅为5%,部分文献指出其5年生存率甚至不足5%,是公认的“癌中之王”。
- 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占80%),其次为鳞癌,主要通过淋巴转移,也可直接浸润肝脏或发生腹腔种植转移。
2. 高危因素
- 胆囊疾病:约85%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结石直径>3cm时风险显著增加;胆囊息肉(尤其是直径≥1cm或合并结石的息肉)恶变风险高。
- 其他诱因:慢性胆囊炎、肥胖、糖尿病、胆道感染、吸烟、遗传因素(家族史)等。
- 生活习惯:长期不吃早饭可能导致胆汁淤积,增加胆囊病变风险。
3. 症状表现
- 早期症状:缺乏典型表现,可能仅有类似慢性胆囊炎的症状(如右上腹隐痛、消化不良)。
- 晚期症状:包括黄疸、腹痛加重、体重骤减、腹部包块等。
4. 诊断方法
- 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等可评估胆囊壁侵犯程度及转移情况。
- 病理学检查:通过活检或术后标本确诊,并分型肿瘤。
- 肿瘤标志物:CA19-9、癌胚抗原等辅助诊断。
5. 治疗手段
- 手术: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包括胆囊切除术(早期)或扩大根治术(中晚期需切除部分肝脏及淋巴结)。
- 辅助治疗:化疗、放疗用于术后辅助或晚期姑息治疗,靶向和免疫治疗是新兴方向。
- 预后:早期手术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60%-70%,但多数确诊时已晚期,整体预后较差。
6. 预防建议
- 高危人群筛查:定期超声检查,监测肿瘤标志物(如CEA、CA19-9)。
- 生活方式:规律饮食(尤其早餐)、控制体重、戒烟限酒。
胆囊癌因早期隐匿性强、恶性程度高,需通过高危人群定期筛查和健康生活方式降低风险。若出现右上腹疼痛、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