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的定义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多发病、常见病。溃疡的形成有各种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对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因此得名。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
主要病因
- 胃酸分泌过多:胃酸对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
- 幽门螺杆菌感染:被认为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因素。
- 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胃黏膜的防御能力减弱,导致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的损伤。
其他相关因素
- 胃排空延缓和胆汁反流。
- 胃肠肽的作用。
- 遗传因素。
- 药物因素:如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
- 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
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
疼痛特点
- 长期性:上腹疼痛长期反复发作,病程平均6~7年,有的可长达一、二十年,甚至更长。
- 周期性:上腹疼痛呈反复周期性发作,尤以十二指肠溃疡更为突出。
- 节律性:溃疡疼痛与饮食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和节律性。
- 疼痛部位: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多出现于中上腹部,胃溃疡疼痛的位置也多在中上腹,但稍偏高处。
- 疼痛性质:多呈钝痛、灼痛或饥饿样痛,一般较轻而能耐受,持续性剧痛提示溃疡穿透或穿孔。
其他症状与体征
- 其他症状:除中上腹疼痛外,尚可有唾液分泌增多、烧心、反胃、嗳酸、嗳气、恶心、呕吐等其他胃肠道症状。
- 体征:溃疡发作期,中上腹部可有局限性压痛,程度不重,其压痛部位多与溃疡的位置基本相符。
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
- 出血:当溃疡深达黏膜下层,侵蚀到血管,这时可以引起出血。
- 幽门梗阻:约见于2%~4%的患者,通常是溃疡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或幽门附近而造成的并发症。
- 穿孔:约见于2%~10%的患者,会出现突然的上腹部剧烈、刀割样疼痛。
- 癌变:少数胃溃疡可发生癌变,癌变率在1%以下,十二指肠溃疡则极少见。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治疗目标
去除病因、控制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预防复发和避免并发症。
药物治疗
- 抗酸药:中和胃酸,如氢氧化铝、碳酸氢钠、铝碳酸镁等。
- 抑制胃酸分泌药:质子泵抑制剂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H2受体拮抗剂包括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 胃黏膜保护剂:如胶体果胶铋、米索前列醇、硫糖铝、替普瑞酮等。
- 促进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
- 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药物:如铋剂四联方案。
其他治疗
- 内镜治疗:对于出血的病人可以行内镜下止血。
- 手术治疗:对于穿孔或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消化性溃疡的预防
- 生活规律:避免过于紧张和劳累,保证胃肠自主神经功能正常。
- 饮食规律:定时、定量、定餐,避免过饱和过饥。
- 谨慎用药:避免长期使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
- 戒烟限酒:避免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 心理调节: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心理压力过大等。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通过合理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症状、促进溃疡愈合,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