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与病理
- 感染因素:主要由病毒(如流感病毒、腺病毒)和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引发,支原体、衣原体感染近年也呈上升趋势。
- 理化刺激:冷空气、粉尘、烟雾(如二氧化硫、氨气)等吸入可损伤气道黏膜。
- 过敏反应:花粉、尘螨、动物皮毛等过敏原可能诱发炎症。
二、典型症状
- 起病急:常先有鼻塞、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随后转为干咳或伴少量黏痰,3-4天后咳嗽加剧,痰量增多,偶带血丝。
- 咳嗽特点:多为阵发性或持续性,持续2-3周,吸烟者可能更久。
- 伴随症状:部分患者有低热、乏力、胸闷或喘鸣,偶见胸骨后疼痛。
三、诊断与治疗
- 诊断:根据咳嗽、咳痰等典型症状,结合血常规(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升高)和X线胸片(肺纹理增粗)综合判断。
- 治疗原则:
- 一般治疗:休息、保暖、多饮水,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
- 药物干预:
- 抗生素:细菌感染时可选头孢类、大环内酯类等。
- 止咳祛痰:右美沙芬镇咳,氨溴索化痰。
- 平喘:支气管痉挛时用茶碱类或β2受体激动剂。
- 中药辅助:风寒用杏苏散,风热用桑菊饮,燥咳用桑杏汤。
四、预防与注意事项
- 预防:加强锻炼、保持室内通风,流感高发期戴口罩,戒烟并远离二手烟。
- 风险提示:若咳嗽持续超8周或出现高热、呼吸困难,需及时就医排除肺炎等并发症。
急性支气管炎多数可自愈,但需警惕反复发作可能发展为慢性支气管炎,尤其儿童、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更应积极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