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一种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的心脏病。以下从定义、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五个方面为您详细解答:
1. 定义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指由于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和肺动脉压力升高,从而使右心室扩张、肥厚,并可能伴随右心功能衰竭的一种心脏病。该病需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的类似症状。
2. 病因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 支气管和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占80%-90%)、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和间质性肺疾病等。
- 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如严重胸廓或脊椎畸形、神经肌肉疾病等,可导致肺功能受损。
- 肺血管疾病:如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和肺小动脉炎等。
- 其他疾病:如原发性肺泡通气不足、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均可因低氧血症导致肺血管收缩,进而引发肺动脉高压。
3. 症状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症状可分为肺部和心脏两方面:
- 肺部症状:咳嗽、咳痰、胸闷、气短、喘息。
- 心脏症状:由于肺动脉高压,可能引发右心衰竭,表现为心悸、下肢水肿、肝脾肿大等。
4. 诊断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
- 病史:长期咳嗽、气促等慢性呼吸系统症状。
- 体征:如发绀、颈静脉怒张、肝脾肿大、水肿等。
- 辅助检查:
- 心电图:显示右心房、右心室肥大。
- 胸部X光:显示肺动脉高压特征。
- 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 肺功能测试:评估肺部状况。
- 血液检查:B型利钠肽(BNP)水平升高。
5. 治疗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重点在于控制感染、改善心肺功能、纠正呼吸和心力衰竭,并预防并发症:
- 急性期治疗:
- 控制感染:使用抗生素。
- 改善心肺功能:扩张支气管、止咳、平喘、祛痰。
- 抢救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呼吸中枢兴奋剂。
- 控制心力衰竭:使用利尿剂、强心药。
- 缓解期治疗:
- 加强呼吸训练。
- 提高免疫力:使用转移因子、胸腺肽、干扰素等药物。
总结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主要由慢性肺部疾病引起,表现为心肺功能受损。通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您有相关症状,建议尽快就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