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的治疗需结合病因、病程和患儿个体差异,采用综合性治疗方案。以下是基于临床实践和最新指南整理的核心治疗措施:
一、病因治疗
-
饮食调整
- 停用不耐受食物:如乳糖吸收不良者需严格限制含乳糖饮食,改用无乳糖奶粉或水解蛋白配方。
- 选择易消化食物:采用低脂、低纤维、高蛋白饮食(如瘦肉、鸡蛋、米粥),分餐制减轻肠道负担。
-
补充消化酶
- 胰腺功能不全者需长期补充胰酶制剂(如胰酶肠溶胶囊)。
- 乳糖不耐受者可短期使用乳糖酶辅助消化。
-
控制感染
- 细菌过度繁殖或肠道感染者需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氨苄青霉素),疗程需遵医嘱。
二、营养支持治疗
-
阶段性营养补充
- 重症患儿优先采用静脉营养支持(如脂肪乳、氨基酸、维生素注射液),稳定后过渡至要素饮食(预消化配方)。
- 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重点补充维生素B₁₂、维生素D、铁、钙等,建议注射给药以提高吸收率。
-
热量与蛋白质保障
- 采用高热量(100-150kcal/kg/d)、高蛋白(2-4g/kg/d)饮食,必要时添加中链三酰甘油(MCT)替代部分脂肪。
三、药物治疗
-
调节肠道功能
- 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枯草杆菌)可改善菌群失衡,缓解腹泻和吸收障碍。
- 止泻药(如蒙脱石散)用于急性期控制水样便。
-
免疫调节治疗
- 重症自身免疫相关病例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需严格监测副作用。
四、辅助治疗
-
中医调理
- 中药(如参苓白术散)联合推拿(中脘、足三里穴位按摩)可改善脾胃功能。
-
生活方式干预
- 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如游泳、慢跑)促进肠道蠕动。
- 注意腹部保暖,避免生冷刺激饮食。
五、监测与随访
- 定期检测体重、血常规、电解质及粪便性状,评估营养状态。
- 每3-6个月复查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水平,调整补充方案。
个体化治疗建议:需结合患儿年龄、病因(如乳糜泻、感染后吸收不良)及并发症制定方案。例如:
- 热带口炎性腹泻:以抗生素治疗为主。
- 慢性胰腺功能不全:需终身胰酶替代治疗。
- 乳糖不耐受:90%以上患儿通过严格饮食管理可显著改善症状。
注:以上方案需在儿科医生或消化专科医师指导下实施,避免自行调整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