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表现
- 症状:发作时常见心悸、心绞痛、胸闷、气短等不适,严重时可出现低血压、头晕甚至心源性休克。
- 体征:心脏听诊心率快且规则,通常在150次/分左右,典型者可达250-300次/分;颈静脉搏动频率快于心室率,压迫颈动脉窦可能暂时减慢心室率。
二、心电图特征(核心诊断依据)
- F波替代P波:正常P波消失,代之以形态、间距及振幅绝对整齐的锯齿状F波,频率为250-350次/分。
- QRS波变化:
- 多数情况下QRS波形态正常(心室率规则时)。
- 若合并室内差异传导、束支阻滞或预激综合征,QRS波可能增宽或形态异常。
- 房室传导比例:常见2:1传导(心室率约150次/分),也可为3:1、4:1等,导致心室率不规则。
- 导联表现:F波在Ⅱ、Ⅲ、aVF导联及V1、V3R导联最明显,Ⅰ型房扑(频率300次/分)F波负向,Ⅱ型(频率250次/分)F波直立。
三、鉴别诊断
需与以下心律失常区分:
- 窦性心动过速:心率通常不超过160次/分,P波形态正常。
- 房颤: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f波,QRS波形态多正常但节律绝对不齐。
- 室性心动过速:QRS波宽大畸形,心室率常超过100次/分且不规则。
总结
确诊需依赖心电图特征性表现(F波替代P波、特定频率及传导比例),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综合判断。若心电图表现不典型,需进一步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