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依赖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s de Pointes,TDP)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其诊断标准主要基于典型的心电图特征、临床病史和诱发因素。以下是详细的诊断标准:
1. 心电图特征
间歇依赖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具有显著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QRS波群形态变化:
- 发作时QRS波群振幅和方向不断变化,呈现围绕基线扭转的“纺锤形”。
- 每隔5-20个心搏,QRS波的主波方向会突然或逐渐反转,形成扭转。
- 室性心动过速的频率通常为180-260次/分钟,平均220次/分钟,个别可达310次/分钟。
QT间期延长:
- 发作前QT间期显著延长,是TDP的重要标志之一。
- 长短QT间期交替(长-短周长现象)可能诱发TDP。
T、U波变化:
- T波和U波形态异常,U波振幅增高,可能与QT间期延长有关。
室性期前收缩:
- 常见R-on-T型室性期前收缩或舒张晚期室性期前收缩诱发TDP。
发作时间:
- 发作持续时间较短,通常为数秒至数十秒,可自行终止,但易反复发作。
- 偶尔可长达数分钟。
终止模式:
- 终止时通常表现为一个长短不一的间歇后恢复窦性心律,或通过一个形态介于基础心律和异位心律之间的QRS波过渡到基础心律。
2. 临床特征
症状:
- 发作期可出现心悸、胸闷、头晕、晕厥、抽搐等症状。
- 持续时间较长时可能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猝死。
- 发作间歇期通常无明显症状,但可能伴有室性期前收缩或心动过缓。
潜在病因:
- 明确的病因,如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抗心律失常药物或抗精神疾病药物的使用、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病、冠心病)等。
3. 诊断流程
初步评估:
-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药物使用史、电解质紊乱或器质性心脏病等诱因。
- 检查心电图,观察QT间期是否延长,QRS波群是否呈现典型扭转特征。
辅助检查:
- 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有助于捕捉间歇性发作。
- 血电解质检查(钾、镁、钙)和心肌酶学检查。
确诊依据:
- 结合典型心电图表现、临床特征和明确诱因,综合判断。
4. 治疗原则
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去除诱因、纠正电解质紊乱、缩短QT间期并控制心律失常。具体措施包括:
去除诱因:
- 停用可能引起QT间期延长的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抗精神疾病药)。
- 治疗原发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炎)。
纠正电解质紊乱:
- 补充钾和镁,尤其是低钾血症患者。
- 静脉注射硫酸镁作为首选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
- 异丙肾上腺素:适用于心动过缓引起的TDP。
- 利多卡因:在上述治疗无效时试用。
- β-受体阻滞剂:可用于预防QT间期延长。
起搏治疗:
- 植入临时或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用于纠正心动过缓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其他治疗:
- 在药物无效时,可尝试电复律或使用苯妥英钠等药物。
5. 预防与预后
预防措施:
- 避免使用已知可延长QT间期的药物。
- 定期监测心电图和电解质水平。
- 对于高危患者,可考虑预防性使用β-受体阻滞剂。
预后:
- 及时诊断和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降低猝死风险。
- 若反复发作或合并严重器质性心脏病,预后较差。
通过以上标准,可以全面评估间歇依赖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